一般內科

【自律神經失調】雲玥中醫醫療體系醫師群

▶ 病症:自律神經失調
▶ 見證人:蕭小姐
▶ 主治醫師:臻觀中醫醫療體系醫師群


【治療見證分享】
前陣子很不舒服,呼吸不順,進而影響工作,當時真的很痛苦,時常喘不過氣,睡覺也睡不好,後來從網路上看到有人推薦,就想治療看看,之前看西醫,一直看不好,後來發現中醫真的比較有效,現在好很多了,謝謝吳醫師。
69735d5f2671edf33b5c09c3b0685e78


  【患者想對醫師說】
吳醫師,謝謝您用心地幫我治療自律神經的問題,現在好很多了,您是一位很棒的醫生!!

  【醫師治療分享】
24 歲的蕭小姐,長期有胸口悶悶緊緊,好像有石頭壓著、喘不過氣的感覺,有時候也會頭暈。這四、五年來,喘不過氣的情形導致她無法好好睡覺,進一步影響工作表現,讓她非常地困擾。經過西醫檢查後,確定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,但始終沒有很好的治療效果。在服用中藥的第一個禮拜,蕭小姐已經可以順利入睡;經過一個月的調理與配合,蕭小姐終於擺脫自律神經失調帶來的問題。
什麼是「自律神經失調」?
在解釋「自律神經失調」以前,必須先談到什麼是「自律神經」。
自律神經是人體的自動化系統,負責調控生存必需的基本生理運作,如心跳、呼吸、體溫、消化等,而且會受到感情、情緒影響。
自律神經有兩大部分,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。交感神經負責應付外來緊急狀態,如壓力、恐懼,並刺激腎上腺素分泌、使心跳加快等,讓身體機能瞬間提升;副交感神經則為了日常功能,盡力保存人們的能量並修復人體組織,如抑制心跳、使呼吸平緩、促進腸胃蠕動... 等。兩者必須相互協調制衡,才能使人體維持正常運作。
如同中醫一直強調的「陰陽平衡」一般,若交感神經(陽)持續地興奮,終將耗盡身體的能量,造成所謂的「耗盡症候群(Burnoutsyndrome)」:脾氣變差、很容易不耐煩、失眠、頭痛且記憶力不集中... 等。相反地,若副交感神經(陰)主導生理機能的運作,身體會變得太「ㄙㄤ」,無法應付外來緊急狀態,影響生存。

中醫如何治療「自律神經失調」?
中醫聖經,《黃帝內經 ‧ 素問》曰:「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。」、「盛者瀉之、虛者補之。」
透過詳細的診察,確認是陰或陽的問題,並以「陰平陽秘」為治療方向,即「陰」不能太多、不能太少,「陽」也要剛剛好才行;太多的話,就把它清出來,太少,就把它補足。
「不能太多、不能太少」是中醫最重要的觀念,也有人認為中醫的「中」,是「中庸」的意思。同時,陰和陽的「多」跟「少」,並不是絕對的,會隨著每天的生活作息、工作、環境環境而變化,也就是說,「自律神經失調」並不是每天都很亢奮(交感神經興奮、陽盛),或每天都很放鬆(副交感神經興奮、陰盛),而是不該亢奮的時候亢奮、不該放鬆的時候放鬆,才稱為「失調」。蕭小姐服西藥一直沒有很好的效果,原因在這裡。
治療自律神經失調,通常西醫的處方為紅色圓的(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)和橢圓形粉紅色的(短效抗焦慮藥)藥錠,以處理「交感神經興奮」為主,並沒有考慮「副交感神經興奮」的問題。然而,蕭小姐的頭暈,是由「副交感神經興奮」造成的「姿勢性低血壓」引起。
自律神經失調,有時候是交感神經興奮引起症狀(陽強陰弱)、有時候是副交感神經興奮引起症狀(陽弱陰強)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就是兩者勢均力敵、導致雙方「戰況」僵持不下。這是中醫看待自律神經失調的主要觀點。在僵持不下的狀況下,我們要做的不是特別幫助某一方(補),也不是削弱某一方(瀉、抑制),而是「和解」。
早在 1800 年前,中醫內科經典《傷寒論》就有一個著名的和解方劑 ─「小柴胡湯」。我們的處方方向以小柴胡湯為主,並根據蕭小姐的症狀,少量的加減藥物。只要抓住疾病的本質,中藥的效果非常迅速,所以蕭小姐在一個禮拜之內,症狀就有大幅的緩解。




以上為真人體驗分享,案例依個人體質及需求而異,不保證預期達成效果,請配合醫師指示進行療程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