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科

【中醫談秋燥】 雲玥中醫

中醫談秋燥
不論是古典中醫或是現代中醫都講究「天人合一、順應四時」,四季氣候的變化與人體是息息相關的,人類生活不僅與環境相關,與氣候更是如此,我們需要順應季節的不同來保健養身。轉眼間,秋天就這樣悄悄地來臨了,涼涼的天氣,舒適宜人,但一不小心就容易皮膚乾癢、乾咳、鼻腔乾燥、便祕,你準備好迎接季節的轉換了嗎?

│秋燥
燥於五行屬金,而燥邪與四季相應是秋季的主氣,燥性乾澀,易傷津液,其中燥最易傷肺,燥邪感染途徑,多從口鼻而入,侵犯肺衛,肺為嬌臟,肺喜清肅柔潤,而柔潤與乾燥相違,因此秋燥易傷肺衛之氣,造成人體抵抗力下降,對於一般人容易出現傷風感冒、氣喘等呼吸道毛病。

│秋燥常見症狀
燥性乾澀,易傷津液,《素問‧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及「燥勝則乾」,指燥氣偏勝出現乾燥的病理。肺司呼吸,肺主皮毛,且肺與大腸相表裡,指肺和大腸的經絡臟腑互相影響,故當燥氣太過,人體耗傷過多津液時,則出現口、唇、鼻、咽部乾燥、皮膚燥裂、乾咳、大便乾結等傷津症狀。

│溫燥與涼燥
臨床上,依據時節不同將秋燥分為溫燥和涼燥兩類
溫燥|初秋時,夏熱的餘氣還存在,燥邪加熱邪,疾病症狀燥而偏熱
涼燥|晚秋時,伴隨近冬之寒氣,燥邪加寒邪,疾病症狀燥而偏寒


│中醫治燥守則
治秋燥須遵「燥者潤之」的治則,燥熱為患,最易消耗津液,故滋潤法是治療秋燥病的基本原則。中醫治療上對於溫病化熱化火,常用苦寒清熱瀉火之法,唯燥證之治喜柔潤,而最忌苦寒傷陰,因此治火之法可以用苦寒,而治燥則必用甘寒,滋陰潤燥兼養血,固肺潤腸,強化呼吸道,同時讓肌膚保濕。

│秋季如何防燥
補充足夠的水分|潤肺、養肺
少吃辛辣燒烤食物|減少生薑、辣椒、花椒、酒等,避免攝取辛辣刺激性食物,以免上火加重燥象
潤燥滋陰食品|尤其白色食材可補肺,宜吃白木耳、蓮藕、山藥、荸薺、水梨、蜂蜜、秋葵、黑木耳
酌加甘潤養陰的中藥材|麥門冬、百合、玉竹、天門冬、生地、薏苡仁、蓮子、沙蔘


秋季起居調養
秋季的氣候由熱轉寒,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,是由陽盛轉變為陰盛的關鍵時期,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過渡時期。因此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,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提到:「秋三月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」。早臥是為了順應陽氣之收斂,早起是為了使肺氣得以舒展。
秋冬季節注重收斂精、氣、神。因此,適合秋天的運動模式,應該具備緩慢、自在、放鬆、持續、動靜協調、例如氣功、太極、瑜伽、慢跑等為宜。


圖 九 -秋 燥 345*225 -03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

#秋燥 #乾咳 #久咳 #皮膚乾癢 #鼻腔乾燥 #便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