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調理

汗皰疹

汗皰疹
案例分享
羅小姐因手掌、雙手指間有許多小水泡,伴有脫皮、龜裂,手掌魚際處發熱且紅腫刺痛,西藥塗抹症狀仍反覆,嚴重的搔癢感甚至有時影響睡眠故前來就診,患者就診時,診斷為濕熱體質,中藥從去除濕熱著手,以茵陳五苓散合黃芩、滑石、薏苡仁為主方,請患者先停止塗抹西醫類固醇藥膏,了解自身體質狀況後搭配改變飲食習慣,塗抹中醫外用藥膏,兼有清熱及保濕的效果,一週後症狀明顯改善,三週後皮膚狀況逐漸恢復正常。

中醫如何看汗皰疹呢?
汗皰疹屬於濕疹的一種,過去稱之為「浸淫瘡」,好發於手指側面、手掌和腳底,急性期病灶處常有小水泡,伴隨著強烈的搔癢感,慢性期則會脫皮及脫屑,皮膚呈現乾燥、龜裂而有疼痛感,局部甚至有過度角化的厚皮形成,發病受內在體質和外在環境影響,病因多與「濕滯」相關。

《內經》提到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由於大家日常吃太油膩、高糖份、重口味的食物,且常有飲酒的習慣,導致脾胃虛弱,容易內生痰濕;加上長時間吹電風扇、待冷氣房,使毛孔無法正常開闔代謝體內溼氣,易使體內溼氣無法排除而悶在皮膚內,累積久容易化熱,導致長出小水泡且伴隨強烈搔癢灼熱感。


中醫如何辯證治療?
許多汗皰疹患者常有脾胃虛弱現象,如排便稀軟、容易腹脹、舌苔厚。治療上,內外同治才能去除病根,首先著重利濕中藥將體內濕氣及水泡去除,再來加強因血虛血熱造成的皮膚乾裂情況。
風熱夾濕型
多為汗皰疹急性期,皮膚色紅腫刺痛、水泡多、搔癢劇烈。患者多口臭口乾、便秘,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療以清熱化濕做為處方,使用龍膽瀉肝湯、六一散、白蘚皮,搭配透表藥,如:荊芥、蟬蛻等。
脾虛濕滯型
局部皮膚色紅不明顯,水泡多發,患者常伴少食、食後腹脹、便黏,舌苔白膩,脈濡。
治療以健脾去濕為主,使用胃苓湯,搭配薏苡仁,來強健脾胃達到除濕的效果。
血虛風燥型
多為汗皰疹慢性期,因反覆發炎,造成皮膚脫屑乾癢、甚至變厚增生、乾裂。患者多件氣血虛,舌質色淡,脈細弱。
中藥使用養血潤燥法,如:當歸飲子、四物湯、何首烏等,來養血潤燥。

除了內服中藥,根據個人體質搭配中藥藥膏塗抹或是中藥材濕敷療法,效果更快有效。


日常保養叮嚀,降低復發機率
1.急性期可以用冷水或冰塊包覆毛巾敷患部,來減輕搔癢症狀。
2.不可以抓破水泡,水泡一旦破了增加感染風險,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。
3.清潔時避免水溫過熱,使用溫和、不含香料的清潔產品,並搭配外用保濕乳液,重建皮膚表皮屏障。
4.濕疹發生與飲食太過生冷、過多甜食有關,生冷與甜會影響腸胃消化,使身體濕氣無法排除。
5.環境中的濕氣也是引發濕疹的原因之一,居住環境應加強通風除濕。
6.維持良好生活作息,多運動排汗,可增強身體抵抗力與去除體內濕氣。
7.食療方面:
健脾除濕的食材。如薏苡仁、紅豆、芡實、綠豆、冬瓜等。
滋陰養血的食材。如黑木耳、海帶、紫菜、桑椹、蔓越莓、海參等。


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