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專科醫療
內科
[夏季養心及飲食] 朱育葳醫師
夏季生生不息
談夏季養心及飲食

夏季生生不息,
由於臺灣濕度較高的因素,
讓體感溫度更高了,
我們可以注意那些細節來度過悶熱的夏日呢?
春天養肝.夏天護心.秋天潤肺.冬天顧腎
夏對應於五行是屬火,對應於五臟屬心,因此需要特別注意「養心」。
養心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著手
一是直觀的心臟血管疾病的防治,
二是心神,情緒的調養。
一篇2022年發表於Egypt Heart J.的期刊研究表示: 炎熱季節的缺氧會引發與缺血相關的cardiovascular events (CVE) 〔hypoxia in the hot season can provoke CVE associated with ischemia.〕,而這個疾病與高溫期間血液黏稠度的增加有關。國民健康署提到由於夏天氣溫升高,人體血管擴張,血流量比平時增加,心臟負擔變大,再加上夏天流汗,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,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,嚴重時會導致心肌梗塞,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,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。
中醫有“暑氣通心”、“暑氣入心”的概念,火熱主夏,內應於心,暑易傷心。五臟之中,心屬火,汗為心之液,若暑熱之邪傷心神,會使體溫調節失去平衡,大量蓄熱會致汗出過多,從而傷心陰,耗心陽。夏季養生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。
「汗為心之液」,夏季宜微汗出,汗出過多會耗散心神, 夏天經常會出現胸悶 氣短、心慌心悸、體倦乏力、睡眠不好等症狀,都和心氣血運行有關。而汗出過多,也會導致心血、心陰不足,而出現心煩、不好眠等症狀。因此,夏季應避免在正中午在戶外待過長的時間,尤其是運動的時間應避開透中午時段,當運動時應補充足夠的水分,出外衣著應同時注意防曬與透氣。
從《內經.四氣調神大論》: 「……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,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。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……」這段文字提示了夏季的起居及情緒調達的要點。夏季日長夜短,氣溫高,容易疲勞,因此,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對於促進身體健康、提高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。「無厭於日」,說明長晝酷暑,情易煩膩,應順應夏天陽氣旺盛的特點,振作精神,勿生厭倦之心,使氣宣洩,免生鬱結。「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」, 提醒注意調整情緒 ,莫因事繁而生煩怒之情,免助陽起暴衝而傷正氣。在夏令時節,若能調整心境,能夠促進健康。而情緒也容易受夏季氣候悶熱,不只讓人煩躁,也可能使情緒低落,因此,如何養心,也是一大難題,不容被忽略。
中醫的飲食療法,帶著中醫的整體觀及陰陽平衡的概念,並總結歷代經驗所成,就食物的食性而言,有寒涼、溫熱及平性;而該如何選擇適宜的食物,可隨「三因制宜」(因人、因地、因時),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、地域的差異,以及季節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別。
-臺灣的夏季天氣溼熱,飲食方面,大抵以「清熱化濕」,「祛暑」,「健脾開胃」,「補氣養陰」為基本原則,並依照不同人體質做調整。
-夏季飲食宜清淡,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,也不要吃太過辛辣、熱性食物,以防傷陰而生內熱。
-清熱解暑的食材或藥材在食用時,切記「不宜貪涼」,以防傷脾胃後反而食慾更差了。
陽虛或是脾胃虛弱體質者,也應避免食用太多,以免身體不適,更加虛弱、疲倦。 而女生在月經期間,特別要忌食生冷性涼之品。
-夏季推薦食材:藕粉、銀耳、西瓜、黃瓜、絲瓜等清熱養陰生津之品;而苦瓜,因苦味入心,亦可達養陰清熱之效。其他常見養心安神的藥材,可以加入菜餚或飯後甜點中,如:茯苓、 麥冬、蓮子、百合、柏子仁……等。

盛夏酷暑,補充大量水份味首要,除了喝開水,其實很難完全避免喝飲料來解渴,以下提供一些有助於消暑的飲品給大家參考:
盛夏酷暑想喝飲料又怕不健康,中醫師教你聰明選
│桑葚汁、冬瓜汁、西瓜汁、烏梅汁、菊花茶……等。
➜選擇無糖或微糖,並減少配料的添加。
再來可以動手做看看的飲品:
│百合煮豆
➜材料:百合、綠豆、紅豆、薏仁各取適量,洗淨熬煮,加入適量糖。
➜功效:清熱除濕養陰。
│八寶粥
➜材料:蓮子、紅豆、綠豆、桂圓肉、紅棗、百合、芡實、紫米……等依照口味和手邊食材取得方便性加減,洗淨熬煮,加入適量糖。
➜功效:清熱除濕,補益心脾。
│蓮藕桂花銀耳湯
➜材料: 蓮藕、桂花、銀耳、枸杞適量。
➜做法:銀耳洗淨泡發。開水中置入蓮藕煮沸後轉小火煮30分鐘,再加入銀耳煮20分鐘,最後加入枸杞及桂花,以及適量冰糖後即可享用。
➜功效:清熱養陰,疏肝,益氣生津。
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
談夏季養心及飲食

夏季生生不息,
由於臺灣濕度較高的因素,
讓體感溫度更高了,
我們可以注意那些細節來度過悶熱的夏日呢?
春天養肝.夏天護心.秋天潤肺.冬天顧腎
夏對應於五行是屬火,對應於五臟屬心,因此需要特別注意「養心」。
養心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著手
一是直觀的心臟血管疾病的防治,
二是心神,情緒的調養。
一篇2022年發表於Egypt Heart J.的期刊研究表示: 炎熱季節的缺氧會引發與缺血相關的cardiovascular events (CVE) 〔hypoxia in the hot season can provoke CVE associated with ischemia.〕,而這個疾病與高溫期間血液黏稠度的增加有關。國民健康署提到由於夏天氣溫升高,人體血管擴張,血流量比平時增加,心臟負擔變大,再加上夏天流汗,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,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,嚴重時會導致心肌梗塞,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,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。
中醫有“暑氣通心”、“暑氣入心”的概念,火熱主夏,內應於心,暑易傷心。五臟之中,心屬火,汗為心之液,若暑熱之邪傷心神,會使體溫調節失去平衡,大量蓄熱會致汗出過多,從而傷心陰,耗心陽。夏季養生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。
「汗為心之液」,夏季宜微汗出,汗出過多會耗散心神, 夏天經常會出現胸悶 氣短、心慌心悸、體倦乏力、睡眠不好等症狀,都和心氣血運行有關。而汗出過多,也會導致心血、心陰不足,而出現心煩、不好眠等症狀。因此,夏季應避免在正中午在戶外待過長的時間,尤其是運動的時間應避開透中午時段,當運動時應補充足夠的水分,出外衣著應同時注意防曬與透氣。
從《內經.四氣調神大論》: 「……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,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。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……」這段文字提示了夏季的起居及情緒調達的要點。夏季日長夜短,氣溫高,容易疲勞,因此,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對於促進身體健康、提高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。「無厭於日」,說明長晝酷暑,情易煩膩,應順應夏天陽氣旺盛的特點,振作精神,勿生厭倦之心,使氣宣洩,免生鬱結。「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」, 提醒注意調整情緒 ,莫因事繁而生煩怒之情,免助陽起暴衝而傷正氣。在夏令時節,若能調整心境,能夠促進健康。而情緒也容易受夏季氣候悶熱,不只讓人煩躁,也可能使情緒低落,因此,如何養心,也是一大難題,不容被忽略。
中醫的飲食療法,帶著中醫的整體觀及陰陽平衡的概念,並總結歷代經驗所成,就食物的食性而言,有寒涼、溫熱及平性;而該如何選擇適宜的食物,可隨「三因制宜」(因人、因地、因時),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、地域的差異,以及季節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別。
-臺灣的夏季天氣溼熱,飲食方面,大抵以「清熱化濕」,「祛暑」,「健脾開胃」,「補氣養陰」為基本原則,並依照不同人體質做調整。
-夏季飲食宜清淡,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,也不要吃太過辛辣、熱性食物,以防傷陰而生內熱。
-清熱解暑的食材或藥材在食用時,切記「不宜貪涼」,以防傷脾胃後反而食慾更差了。
陽虛或是脾胃虛弱體質者,也應避免食用太多,以免身體不適,更加虛弱、疲倦。 而女生在月經期間,特別要忌食生冷性涼之品。
-夏季推薦食材:藕粉、銀耳、西瓜、黃瓜、絲瓜等清熱養陰生津之品;而苦瓜,因苦味入心,亦可達養陰清熱之效。其他常見養心安神的藥材,可以加入菜餚或飯後甜點中,如:茯苓、 麥冬、蓮子、百合、柏子仁……等。

盛夏酷暑,補充大量水份味首要,除了喝開水,其實很難完全避免喝飲料來解渴,以下提供一些有助於消暑的飲品給大家參考:
盛夏酷暑想喝飲料又怕不健康,中醫師教你聰明選
│桑葚汁、冬瓜汁、西瓜汁、烏梅汁、菊花茶……等。
➜選擇無糖或微糖,並減少配料的添加。
再來可以動手做看看的飲品:
│百合煮豆
➜材料:百合、綠豆、紅豆、薏仁各取適量,洗淨熬煮,加入適量糖。
➜功效:清熱除濕養陰。
│八寶粥
➜材料:蓮子、紅豆、綠豆、桂圓肉、紅棗、百合、芡實、紫米……等依照口味和手邊食材取得方便性加減,洗淨熬煮,加入適量糖。
➜功效:清熱除濕,補益心脾。
│蓮藕桂花銀耳湯
➜材料: 蓮藕、桂花、銀耳、枸杞適量。
➜做法:銀耳洗淨泡發。開水中置入蓮藕煮沸後轉小火煮30分鐘,再加入銀耳煮20分鐘,最後加入枸杞及桂花,以及適量冰糖後即可享用。
➜功效:清熱養陰,疏肝,益氣生津。
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